今天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:古人写错字了怎么无痕消除?
且不说古人,放在现在,学生可能都做不到无痕消除,更不用说古人了。因此这个话题就变成了古人写错字怎么消除。
今天在检查儿子的作业时,我总会发现字迹迷迷糊糊的,不是写的模糊,而是写错了字,橡皮擦的不干净,再写上去就感觉很糊了。和儿子说了很多次,这么写作业的话,要是碰上考试可能会被×掉的哦。
这个事情和他说了不止一次,可每次检查作业下来总会有点问题,儿子应该听进去了,可能是橡皮的问题,我也试过用橡皮擦,要很用力才能擦干净,小孩子怕弄破作业本,就不用力擦了,后面在看看是啥情况。
这让我想到了读书的时候,小学的时候用铅笔,倒是用橡皮可以擦掉,可是到了初中、高中就要用圆珠笔,这可是擦不掉的,得改用修正液,这有它的缺点,涂了会很显眼,弄得一张纸上左一个补丁,右一个补丁,甚是难看,而且时间长了,修正液会掉,字的颜色就慢慢淡了。
这么说的话,至今没有一种可以消除圆珠笔字的产品出现,不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了,现在有没有好用一点的修正液。
正是这个话题,让我想起了古人,他们写错字怎么修改的呢?写错字在所难免,可是古代没有铅笔、橡皮,更没有修正液之类的工具,古人写错字该怎么办呢?
内事不觉问度娘,给出的答案很简洁:
最初人们在甲骨和竹简上书写的时候,如果写错了字,用小刀等物将错字刮去,在原来的位置写上正确的字就可以了。如果刚写的墨迹未干的字,还可以直接用水洗去,后来纸张普及,纸张比较薄,刮的话就容易弄破。所以在正式书写之前,古人们一般都会打草稿,在反复推敲后才确定所作的内容。
度娘给出的答案简洁明了,很容易理解,能擦的用小刀,不能修正的先打草稿,待反复敲定后,才确立内容,再将已经写好的内容誊写到正式的纸张上。如果写到正文上还有出错的话,出现错字一般直接抹去。
在王羲之的《兰亭集序》中,有很多涂抹的痕迹,古代还有一种方法,就是在错字右下角点几个圆点,表示这个字作废。除此以外,还有一种方法是在错字的右下角写一个“卜”字,表示这个字作废。
这么说来的话,古人和我们写错字消除的方法基本差不多,只不过当时没有修正液这样的东西,而且古代有些纸是很贵重的,所以古代写错字会看到在正文里有涂抹的痕迹了,这是一种简单的应对方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