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乙己文学火爆的原因,大家怎么看待

孔乙己这个人物,放到现在就是那些苦读的大学生们,有学历和技术,但是却拿着微薄的工资,于是拿孔乙己对自己的情况进行自嘲。

可能,就是,或者,这个原因才使得孔乙己文学火爆吧。

孔乙己文学大致意思是:高学历年轻人要放下身段,去一线或者体力劳动行业先就业,积累劳动经验和岗位经验,从基层做起。

这个行为很多年轻人不认可?因为担心去了“基层拧螺丝”结果变成了“螺丝工”,本来意义是让年轻人体验基层、学习基础实践,结果学成不再提召回,把“吃苦耐劳”的倡导精神变成了说服员工低薪多付出的借口。

现在随着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,大学生们逐渐褪去了天之骄子的光环,就业环境也在发生变化,在许多人的眼里,工作不过就是弄个养家糊口的饭碗而已。虽说有着“职业鄙视链”存在,但到最后比拼的还是谁的口袋里装的钱多,谁的资源多。

种种原因。这就导致了就业市场供需严重不平衡,大学生找工作,尤其没背景没资源的,如“孔乙己”般进退两难。

面对这个局面,我们是无法改变大环境的。与此抱怨和放弃,不如让自己走出舒适区,先就业,再择业,不断积累经验,有机会在转到能发挥自己工作能力的公司和岗位上。

倒是通过“孔乙己文学”,我们能看到那段每人都会经历的迷茫期,能透视从“学生”转为“社会人”阶段中无措的思绪,对生活现状的倦怠,或是对未来前途的担忧,又或是对“学历贬值”的无力和迷茫,对自我能力的不甘与更高成就的向往。

大家活得越来越明白了,在“孔乙己文学”的话题区,不乏看到很多清醒发言,说“我抱怨生活的不如意只是想抱怨一下,我也承认自己的能力一般,发牢骚只是为了发泄一下十几年寒窗苦读经历过的痛苦。”

随着大家对于未来发展的不看好,很多大学生考虑选择自己老本行,考试上岸,拿到编制过自己安稳的小日子,很快“范进中举”的故事走进现实。

从网络出来之后,大家认清现实,按照自己的规划生活着。